🔯 課程社會學

【課程社會學】所問一個問題在於: 學校課程規劃與設計符合那個階層(群體)利益?

今天課堂討論很精采,我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課程與社會階層、社會變遷與意識形態的之間關係,我試圖要讓師培生了解,課程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國家當前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影響,即便是目前108課綱也是,為何就是那三面九項。

我試圖再提醒同學,課程安排也因涉及到社會政治文化,因此現場老師一定要認知到,目前課程安排與教材編撰,到底被植入那些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到底那些【沒有】被揀選與安排進入課程教材裡,這個結果符合、符應那些階層(群體)的利益,那些是被犧牲、缺少的課程內容,因此老師身為是【轉型化知識份子】,也去補述說明完整,讓學生對這個歷程有所省察。

最後我們藉由一場【本土語言入課綱】公聽會影片,開啟師生討論的歷程,藉此來檢視這個教育政策背後【課程社會學】的意涵,任何教育政策討論過程 必然都會牽涉到,利益的重分配,本土語文入課綱,也是如此,支持贊成的一方,是認為唯有進入到課程教學一部份,才能挽救日益消逝的台語文,這個部分仍舊需要討論,兩者確有其必然相關性嗎?最終就是【妥協】下的決定,僅是安排一節必修課,拿掉彈性課程的節數,而不是減少其他部定課程節數。

今天的課堂討論非常熱烈與深入,激盪出許多火花,很開心這是很成功且有思辯精神的課程。


---------------------------------------------------------------------------
#化二李OO
這堂課很有趣,可以看到不同人對閩南課的課程數的想法,我自己的想法是若閩南語沒有融入生活,只是以課程的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那麼其實最後我們也很難會學會,像我小時候跟在爺爺奶奶身邊就蠻會講台語的,但長大搬家後就不會講了,所以我覺得可以像EMI一樣,將其與生活融合,我相信我們會學得更好的。

#國二甲林OO
關於每週至少5~6小時學習本土語言,我的看法是:
我認為,增加每週學習本土語言的時間,是一個好的想法。但是不是真的可以順利的執行是一個問題,因為健康教育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正常來說,每週都必須要上一次健教課,但到了每週健教課的時候,老師都會優先處理班上的事物,或是將沒上完的課程進度上完後,才會真的開始上健教課的內容。所以說,跟健教課一樣,同樣身為沒有升學壓力學科的本土語言課,是不是會出現跟健教課一樣的情況發生,反而失去了原本希望達到的目的?
另外就是,若是增加本土語言課的時間,勢必就需要從其他學科來刪減。有些人認為,可以減少國文課、英文課,可是身為國文系的學生,我並不認同刪減國文課。剛好這學期有修與教案相關的課程,需要我們去評析教案,我們這組評析的教案是國中國文〈雅量〉這一課。這份教案的設計老師,認為需要總共三節課,才能完成他設計的內容。可是在實際看過內容之後,我們發現三節課是完全不夠用的。教一課的課文,除了課文內容的講解之外,還需要延伸此課的內容,給予學生一些相關的延伸內容去做學習。延伸學習外,也要將內容引入生活當中,讓學生學會活用。
這三個部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若是要完整的完成這些內容,至少需要四節課,才能完成一課的課文。這還只是白話文的課文內容,換成文言文課文,勢必還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因此,如果每週刪減一節國文課,一次段考的區間內,就會少掉7節課,大約是一到兩課課文的教學時間,影響是非常大的。總結來說,有意增加本土語言課程,使其更能被保存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要如何規劃,還需要再聆聽多方意見。

#特二乙羅OO
我覺得本土語言依然是要納入課綱,但不上到5~6小時那樣久,而自己在家與家人使用母語對話更是能把該語言學得更透徹。而同時政府也推2030雙語國家政策,也是值得討論的一點。

#地理二林OO
對於本土語言是否要將上課時數達5-6節,我認為是沒辦法和沒必要的調整,以目前本土語言或其他族群的語言課程,其重要性無法比擬其他主要課目,在課程時間安排上達成的可能性低;沒必要的部分,語言文化的傳承是代表一個群體所認同的價值,要維護價值必須要營造有價值需求的環境,因為生活環境的需要而曲接觸並且吸收這方面的能力,今日不只是本土語言教育,現在在推動的雙語教育及彈性課程,課程安排乃至於學校、教育部或者國家沒有去推動能夠應用的還境,想要靠增加課程來學習是相當困難的。

#特二乙王OO
針對最後本土語言的學習討論,我是反對增加節數或把他列為考試學科的。將其列為考試科目,或許會改善學生對它的學習,但我認為那也會很容易使學習止於學校或者是考試前,原因可以同理當我們在讀一項不擅長的科目,有很多時候考完就忘,就是因為在這項學科上得不到增強,最後以填鴨的方式死背應付考試,難以產生好的學習動機或持續學習的想法。另外增加節數,對於現在降低學生上課時數減輕壓力的趨勢下,應該是有困難的。如果抽走國文課中的一堂,我認為更是本末導致,因為國文的教學內容並非只有課文,還有語言的分析或者應用等,很多並不是自主學習就能學到。再者,自主學習不等於老師完全不用上課,還是應該要教導學生相關的學習、思考、判斷或分析技能。在學生沒有任何能力或經驗的基礎,甚至連老師本身也並不理解的情況下,就做自主學習,那我想反而會讓學生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收穫。我贊同最後一位同學所講的,將本土語言融合進生活中,因為我認為語言最大的用途就是溝通,當他成為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溝通工具,我想更能夠耳濡目染,相較於用學科的方式做學習,這樣所學到的語言是更常見且實用性更高的。而我想除了透過平常與父母的對談,老師也應成為造就環境的重要角色之一,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提供適當的影視作品、歌曲或課外讀物等,我想相較於考試更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工二乙柯OO
對於本土語言的學習,我認為單方面增加授課節數,應該還事有一點基本影響,但若要勾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精神,還是要依靠周圍的環境影響。例如年輕人常說的流行用語,明明沒上過課,卻運用得如此熟練。

#工二乙郭OO
先不論課程內容,我認為將一門課程時數延長至5.6節不是一個好的方向。文化的傳承固然重要,但根據自身經驗,長時間的接受高壓教學,更容易消磨興趣;而已目前的教學方式,重點科目勢必會牽引道測驗等等考核,我認為對一個文化的傳播也會有負面影響。現108課綱已對多元選修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重視,可以如課堂中同學所說,有一定基礎教學,有興趣深入同學藉由選修管道更進一步深入學習。

#國二甲劉OO
我認為雖然本土語言的學習的確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否要加入課綱當中就不一定是必須的。也許學校可以開設這些本土語言的課程,但是是讓學生自由選修,而非一定要上。另外,我覺得語言的學習不是單純多上幾堂課就可以有明顯的變化,在現代網路便利的時代,學生也許可以自己透過影片等網路資源來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夠"說"的環境,才是比較實際的幫助。

#數二甲梁O
本土語言的文化的傳承,我覺得除了上課以外,在社會環境的改變比較有用。所以增加上課時數到5小時,我覺得除了讓學生對這門課感到壓力,學好母語不見得有很直接的正相關,因為學校就像今天上課提到的,教育系統為資本主義社會培養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行為,但現實是母語和未來的學生工作所需的關聯沒有很大。

#特二乙陳OO
今天課程所學,最有印象的是課程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可能融入在任何一件事中,意識形態未必是錯誤的,也可能是正向的,可以凝聚團體的向心力,或是增強活動參與的動力,但相對地,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從教學目標的抉擇到教材教法的挑選,其中就包含了各種思維判斷,因此多多少少會隱含意識形態在其中,課程的意識形態應該如何呈現、如何妥善運用是一個重要課題。

#地理二紀OO
我個人對於鄉土語言的看法是和講閩南語同學差不多,認為環境是很重要的。
就我而言,平常家中長輩都是用台語交談,在這個環境下不知不覺就聽得懂台語跟長輩溝通也都講台語(雖然說口音多少會不標準)。
相反地,對於國小鄉土語言課程的記憶是和同學互丟台語課本後面的字卡,基本上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因此我認為本土語言還是要靠家人或是同族群人士對話才有學習成效。

#國二甲孫OO
對於是否增加本土語的教學實數我認為並不重要。 雖然國小的本土語教育似乎對學生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在國高中增加實數也不見得是有效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

#化二劉OO
今天上課時老師讓大家討論本土語言入課綱的問題,雖然本土語言是我們很重要的一種文化,可是我覺得也不一定要將其寫入課綱中,成為一門課程,像是看一些八點檔就可以學習到很多台語了,而且有時候這樣的學習會比正式的課程還要有趣,也更容易學習,而後來也聽到很多同學的分享,也覺得大家講的其實都很有道理,就像老師所說的這是一個協商、妥協的過程,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讓學生可以真正的從中受益才是最重要的。

#地理二彭OO
最後那兩位國文系同學的意見發表很有趣,特別是學長講的國文程度下滑,讓同為文組的我感同身受,高中時喜歡文、史的同學少之又少,大多數人是為了考試而讀,自然也會敵視文言文,文科不受重視這種關乎社會氛圍的狀況,即使是老師也無力回天。
回到本土語言的問題,我認為加入一、兩節課程已經足夠,比起學習更像是一種對此重視的表態,如果社會沒有找到能服眾的共識,即使撥了五、六節課甚至增加考科,平時不會用到的本土語言仍舊沒有意義和價值。

#英語二王OO
當聽到要利用彈性課程來上本土課程時,其實我覺得這是不錯的想法,就我自己來說,我跟我奶奶同住,小時候讀幼稚園都是阿嬤先把我接回家照顧一陣子,等爸媽回家換他們接手,所以我是聽得懂也會講台語的,不過到了我升上大學離開家以後,我發現我的台語能力變差了太多,基本上不太會講,但是母語又是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的,我認為應該要加強他。

#特二乙郭OO
針對剛剛上課的討論,我並不贊成抽掉一節國文課,因為在一個禮拜抽掉一節,等於一個學期就有20堂的國文課被消失,而國文課作爲考試的必考科目,並不應該如此。且母語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環境才是培養文化的基礎,若一個家庭裡面不說母語,你又怎麼可以期待孩子能利用在學校的僅僅幾個小時便學會一個語言,我們都知道英文也是需要一個環境去學習的,母語亦然,任何語言都是如此。反而我覺得可以利用一些獎勵措施去吸引大家學習,就像是如果你想要利用原住民身分入學,你就必須去考族語認證一樣。

#特三甲王OO
該怎麼說呢,在進行溝通的時候,人通常會帶有目的性(或是功能)。差別只在於有沒有意識到。今天每一個說話的人都只針對架構或方法進行論述或贊成與否,可能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後果。那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也不知道別人的目標。造成了一種解離。
只有目標是一致的,方法才有了可比性。因為方法是幾乎無窮多的。只在於你願意花多少成本去執行。今天論述背後的目標很明顯,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救文化,一個是過更好的生活。兩者有重疊,但是今天卻沒有人論述,著實可惜。
我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救文化上,比如強制用母語教授數學課、國文課、開朝會。或是每週至少一天強制教授母語,請別覺得荒唐。因為這些都是歷史上發生過,並且確實成功的方法。(請先別論述用的是國語、手語、閩南語、客語、原民語、新住民語,否則在成本上就無可辯性)
但是我們犧牲了什麼?歷史不也給過我們答案了嗎?那些戴我要說國語的牌子的人有被拯救之價值。但他們從沒學過閩南語的後代,強制教閩南語會不會是重蹈歷史的覆轍呢? 而且,在一個不禁止語言使用的社會,鼓勵使用母語的社會。去論述母語是否要拯救實際上就是一個悖論,因為你所拯救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母語。歷史不也證明了嗎?等執行完後,那些用國語當母語的人是不是才要後之後覺的發現自己被拋棄。
從小用國語,國語就是你的母語。從小用閩南語,閩南語就是你的母語。有些東西不宜過度政治正確。確保真實情境使用、不排擠、相互尊重。可能才更重要。

#財金二黃OO
我認為就像同學說的,環境對於學習台語才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如果只是將學校的台語課程增加實際上能夠產生的效果很有限。但若是說台語的重要性,其實是很難比較的,像如果從事醫護或者其它需要常和長輩交談的工作,台語其實相較起一些不那麼相關的課程還來的更重要一些,比如我高職讀商科的時候因為課程安排還要學一些地理歷史,那就還蠻沒意義的,如果把這堂課換成台語課其實也未嘗不可,因為台語對我們而言還比地理歷史容易用到。

#數二甲劉OO
本土語的部分我認為其實上課的時數不是重點,重點是說課程的內容是否能夠真正的讓學生學到東西,而且當初會開設本土語課程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這個文化能夠保存下來,並不是說要讓本土語變成一個考試的科目,所以我認為課程的時數其實也不用太多,真正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和語言。

#國一乙陳OO
針對今天上課的內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課程的意識形態。課綱乃是國家教育的方針,其制定必定會符合國家的意識形態與角色期望,使人們在社會化後能有國家、社會的價值與結構功能,如二戰時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所推行的忠於毛澤東的思想教育。因此,課程必定帶有意識形態,而老師作為中間因素,並不是一味的為國家洗腦人民,而是應該秉持著自己的良心與正義的價值,為學生授課。老師今天也提到了兩句話「課本上沒教的反而是重要的。」還有「老師應該是轉化型的知識份子。」作為一個老師,他所負的責任不應是對上面的指示唯命是從,而是應訓練學生有獨立思考與批判辨別的價值,當然,在這之前,老師自己也應該做到,否則老師就只會是一部傳聲機罷了。

#地理二蔡OO
今天的討論時間發現其實課堂上的同學們都很有想法,對於環境影響的部分也很有同感。在討論時間時和一起討論的同學一致認為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學習語言的影響力大過於學校教育。不然徒增上課時間最後可能會像國文和英文一樣成為學生新的課業壓力來源。

#國二甲楊OO
誠如我的發言,我是覺得砍掉一趟國文沒關係,既然要求學生們挖掘自己的素養,那說明他們也得自主去學習各種課程。老師是不可能在50分鐘內把一篇課文講好講滿的,國文系的都懂,國文要讀得好,多是課外的閱讀和複習所累積,老師能幫助的部分其實很少。然後第一位同學的發言,我想考試可能真的大家會壓力超大,但如果他是一個加分項,就不會這麼困難。
還有,說要改變環境的那位同學,我想反問,怎麼改變?很多父母是不會說台語的。難道要給家長上課?

#美術三姚OO
今天討論本土語言的教學時間增加,聽到非常多同學的看法,對於最後一位同學說的環境影響非常認同,我覺得再多的時間上課讓學生學習,課後沒有使用這些母語,還是不會有很好的學習成效,所以其實如果學生有興趣,學生就會去自己更深入的去認識母語。

#生物二陳OO
本土語言在現代社會的地位逐漸式微,在家庭除外,不考慮其餘管道的情況下,學校便是學習這些語言的最佳管道,但是時間的分配以及學習的方式對於一門不是考試科目的語言來說,變得相對弱勢,可能需要調整或是不同以往的學習方式。

#輔一乙謝OO
本土語言的推動,本來就是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討論主題,對於減少國文的課堂數將其拿去上本土語言的政策,我想我是不支持的,一來在我們過往求學過程中,曾經都感受過這種主科在教學現場的課程進度壓力,有時候上都上不完,還要借課,若再將堂數減去,可能會使情形更加複雜及困難,然而回到本土語、母語的學習,我想依然要回歸到社會環境本身,若環境不允許,我想學這個一週一堂的本土語也沒有意義,所以我更支持以環境、家庭因素作為考量的出發點。題外話,剛剛偶然在其他同學的分享中聽到國文是需要自主學習的科目,我想我是贊同的,因為國文雖然表面教的是如何善用這個語言,然而背後要學習的目標是思考邏輯以及自體想法的輸出,而這當然是需要透過課堂外的時間多加精進,才能有所收穫的。

#特四乙陳O
今天同學們關於國家語言的討論都很有想法,讓人印象深刻,我也同意不把國家語言的上課節數增加,像是英文都已經占這麼多節了,大家從小學到大還不是不會,也許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切入,對於國家語言的復興會更有幫助。

#教社A生三劉OO
對於課程安排與設計,我認為沒有絕對完美的,但希望能藉由常常溝通,找到對學生來說相對善良的安排。

#特一甲許OO
我覺得這堂課在探討意識型態的部份蠻有趣的,之前就不乏聽到類似觀點所造成改變的話題,沒想到還有類似的小實驗可以更簡單的了解這個概念。

#特一甲林OO
我認為本土語言是可以編排在課程裡面的內容,但是時間的多寡還可以再討論&是否能提供給學生選擇性?因為閩南語跟客語族群本身就不相同、再來是原住民的同學們怎麼辦?老師真的夠多、足夠每個學校都有老師可以教嗎?所以我認為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另外環境也吃重點之一,像是我們學了這麼久英文,某些學不會的人一樣學不會,因為本身能夠接觸到英語的機會就不多。所以可以從很多面向來探討怎麼保存~而且文化並不只有語言!

#輔二甲沈OO
今天有討論到是否應該將台灣本土語言的教學節數從40分鐘提升到5-6小時。我讚同這個想法,因為一節課的時間其實很難真的可以教到什麼東西,最多就只有觀念之類的。而5-6小時最少可以教導到觀念,基本發音,特色等等...而且近年來年輕人不懂台語的比例越來越高,難以跟家裡的老人家溝通。如果可以在國小國中時期就教導他們的話,除了可以提升他們對於本土語言的興趣,也可能因為學到了一些簡單的台語,回家跟阿公阿罵分享,進而提升與家人的關係。

#特二甲廖OO
對於今天的討論,台灣就短期內來說還會是一個重視升學主義的國家,所以我認為將本土語言調整為一個禮拜五、六堂除了壓縮到學生學習的時間之外,就像今天同學說的,語言、文化的傳承是自主性的,如果是被學校強迫學習並要求將其傳承下去,學生能真的學到文化的精髓嗎?還是只是將它流於形式上的學習?我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增加本土語言的課堂數必定會壓縮到其他課程的時間,更遑論要刪減國文課來增加學習本土語的時間了,自主學習是個很好的提案,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而且國文在目前的課綱中仍是大考的科目之一,而本土語在未來可能會列為其中一個科目,但目前還不是,所以為了文化傳承而要將一堂國文課讓給本土語,我認為是本末倒置的 行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2-1 彰化師大教育社會學 教社B班 課程資料PADLET

🎈 112-1 彰化師大教育社會學 教社A班 課程資料PAD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