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socialization)

係指一個人從生物體個人轉變成社會體個人的過程,習得社會角色與地位的重要歷程,即是人們學習與自己有關角色行為和文化之學習過程。往往我們在上這個主題,都會比較以【和諧功能理論】來說明社會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不過我更是期待師培學生能夠從另一角度思考,利用所學的【階級衝突理論】的角度,來思索資本主義經濟使社會化大大加速,在整個推展社會化的歷程中,那些弱勢階級是否有被綑綁與犧牲,維護哪些既得利益者,學校教育環境是社會化重要的場域,特別是未來極可能將成為學校班級教師的師培生,更是要留意與察覺。
本次課堂我引用兩部短片說明環境安排影響個人角色與地位的歷程,一部是【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囚犯和看守很快就適應自己的角色,危險與傷害也越來越嚴重。這種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魔鬼撒旦。
另一部短片是惡魔教室、浪潮 (The Wave),在1967年,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歷史教師羅恩·瓊斯(Ron Jones)搞了一場大膽的教學實驗。他利用五天的時間向班級裡的學生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讓學生們模仿納粹黨徒。沒想到僅僅一週,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大家逐漸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集體狂熱中。
-------------------------------------------------------------------
很喜歡老師一開頭都要我們先寫出這個概念的想法,不管對與錯都能在上課的過程中獲得解答,再由課程的影片去做更多的反思。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的規範與制度,不管是家規、班規或校規等等,今天看了斯坦福監獄的這個實驗,難道這種規範制度也是社會化嗎?在短短6天就忽視了自身擁有的人權以及高估自己擁有的權利,我覺得非常可怕;再看了浪潮這部影片解說,原本只是一個臨時的主意,無形中卻演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甚至變成可怕的尊崇以及狂熱,最後也以悲劇收尾,規範跟懲罰自有其好處,要怎麼讓人信服、怎麼讓人遵守、怎麼讓人不越界地操控力量,我覺得非常的重要,不走向極端,要適時平衡我認為這才是規範與制度。
老師由「圓形監獄」開啟今日的課程,說明自我的意識是可以透過外緣因素而將其改變。「環境可以改變性格,情境可以改變行為。」接著由環境與情境的影響力銜接到「社會化」一詞的定義及內涵,讓我們了解到社會化是在整體社會中發生的產物,其中,仰賴人類具有「可塑性」之特點,此為推進全體社會化的根本條件。最後,老師闡述這門課——教育社會學的學習是為了省察自己(未來將是教師者)的地位之影響,切勿將之僅僅視為教育鑑定的一門科目。今日於課程中討論的議題彼此環環相扣,連貫而深刻,十分充實且豐富!!
令我最震驚的是大學生已經陷入角色而無法自拔,變得殘酷、沒有同理心,忘記了本質上這只是個實驗,而大家也都是學生,擁有的基本人權是不能被剝奪的。
今天也認識到了「路西法效應」這個名詞。引用一則網路上的相關論述:「處在群體中時,我們會做出許多自己一個人不會做的事情,但群體的影響常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建立行為的榜樣,希望我們能夠去模仿和實行。」
(也聯想到烏合之眾這本書的內容,希望若有時間可以一起細細品嚐)
讀完了這段話,我腦中閃過的是國小的時候跟著班上小團體欺負一個班上弱勢同學的故事。想一想其實很慚愧,學校都教育我們為人要善良,不過當時卻因為想融入小團體,而忘記了這個基本原則,也沒有適時捍衛那個弱勢生的權利。
從小到大的求學經驗,會被大家喜歡的,不外乎是成績好又英俊貌美的同學們,而他們當中有部分會被推派成為班級的幹部,因此掌控班級某部分權力。相反地另一種就是班上的小透明(邊緣人)。大家不會主動去接近他們,對他們也有些偏見,有時甚至漠視了他們也是班上的一份子。我也曾和他們相處過,我覺得他們心地都很善良,而且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獨立的小世界,跟他們聊天總能收穫很多。我便思考著,他們哪裡錯了嗎?一直覺得這並不是非常合理。
下課以前,老師提醒大家:身為一個老師,一個班級的領導者,如何包容那些與我們出身背景、求學經驗不同的學生呢?因此需要多一點同理與關懷。
老師都會把課堂上講到的內容連結到有關社會學的劇,像是以神之名和黑暗榮耀。原本對這種劇都因為看起來很可怕不敢看,結果都被老師講到很想去看哈哈哈哈,而且感覺也可以了解到更多平常學不到的,也會因其去反思社會運作
還有一開始的圓形監獄,看著看著感覺我也起雞皮疙瘩了,想到以前考試,老師都會坐在後面,也不知道有沒有在看但是就是不太敢亂動
最後兩個實驗短片都蠻可怕的,第一個還是真實事件,真的嚇爛。最驚訝的應該是連教授本人都深陷其中,融入實驗,甚至享受控制者本身。想到很多心理學像是團體輔導課程,也總是出情境題讓我們模仿藉此融入,可見情境和環境改變真的影響人深遠。
其實這兩部電影我都看過,當時看完變對這兩部電影留下深刻的印象:原來獨裁和服從是如此容易的被產生出來,也很感謝老師那麼用心找出了這兩個解說給大家看,重新提醒我不能被環境給影響甚至是洗腦。
看完兩部真實故事,感到不可思議!
覺得“社會化”的影響力超乎想像,尤其是證明了會改變人性…。
我對前面的影片,「孩子學著父母的行為而行動」這部影片對我有較深感觸
社會化的第一步,一定是學習身邊親近之人的行為模式,大多都是父母、親人和學校中的人,以我自身經歷,我很確信親人會成為性格養成的重要推手。在我還小的時候,家中的行為模式導致我的行為也有偏差。
可是等我小三時,四阿姨將我帶在身邊養,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行為模式都很溫和且有條理
三年後我再回到母親身邊,母親與我有衝突時,我發現我會開始模仿他們與我的相處模式。
再看看模擬監獄的人,六天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更何況是長時間相處的家人?
因此我認為教育和社會化不僅只來自學校,更多先來自家庭。
"路西法效應"和"浪潮"的影片都是從實驗起頭,卻逐漸失去了本質,導致最後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兩部影片中皆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環境如何逐漸影響人的思考判斷。由此可知環境在社會化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除了第一線面對學生的老師需要謹言慎行,學校整體的校風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中學一待就是三年,這段期間在學校受到的社會化結果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影響甚大。
浪潮和路西法效應的影片,讓我們用不一樣的角度看社會化。
我記得高中老師曾經讓看我們過這些影片,那時候我只是覺得蠻可怕的,只感覺那好像是以前發生的事。
可是,今天用剛摸索過的社會學角度看完了後,卻多了一股沉重感。忽然有一種這正在發生的感覺,社會化好像讓我們不知不覺搭著輸送帶,並被分層送進不同金字塔的層級之中。
浪潮的影片尾聲提到:「獨裁下的歸屬與平等,不過就只是一種幻想」這個說法好有意思~
在《動物農莊》這本書裡,也可以驗證這句話。領袖沉醉於操控的感覺,得到了滿足感;而組織成員會為了「總有一天」的幻想去奮鬥,藉由為組織奉獻得到歸屬感、被需要感。各層級得到各自想要的,但同時也被套牢了。
我蠻喜歡「人在社會外在因素影響之下,仍保有一定的自主性(選擇、決定權)」的這種說法,我也挺同意的。此外,我覺得也是因為這樣,在進行各類/各觀點的學習、哲學思維的學習時,是件很有趣的事,而且或許也可以嘗試使用這些觀點來改變現狀 🙂
關於<浪潮>少數人也能變成一種集體的力量感染許多人。一開始都說是一場實驗,卻變成了實際。人們不斷再尋找自我的意義和被認同的價值,歸屬感、神聖感、力量感、平等原則,豈不就是社會化的塑造過程和情境嗎? 指導語中就是為或不為(要不照做,要不離開)。人是群體的有機體,必須在社會中適應和被許可,得以生存、發展或延續生命。浪潮中的符號、象徵互動就是那一個浪潮的標誌、手勢、白襯衫與牛仔褲,當團結就是力量,是否變成了一種操縱控制還是平等? 的確,認同比模仿和暗示的手段更加高明,軟弱的人在認同感中都變成了"勇敢",似乎找到自我被賦予的意義和價值感,團體之間都成了彼此的鏡中自我,卻如同老師上課提到的駭客任務,浪潮最終的結果是那一種功不可沒、深不可測的"認同"毀滅了彼此的信任、終結了自我的存在。如同演員入戲太深,已被那一個角色形塑,被那一個腳本所延伸immersion(浸入了)而跳脫不出來,無法自拔。
今天課堂上探討社會化對一個人的影響多大,老師上課講解後,再搭配課堂的影片告訴我們說環境對一個人性格、行為的造就是影響很深的,有些也許是正面的影響,但是有些可能是負面的影響,像是課中一個小短片提及小男孩坐在車上看著媽媽在咒罵路人,結果小孩也跟著邊罵邊比中指。社會上也許有太多太多這樣負面的案例,所以孩子需要的、又或者社會需要的是一位可以帶來正面影響的教師。
今天上課所觀賞的每個小短片,都深刻反映出環境對人的影響力,不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人的可塑性極大,更何況是正在學習階段的孩童?從孩子模仿大人行為的那個影片中即可清楚看見,所以我認為身為一個成熟的大人,包含家長、師長都應該以身作則。
今天上課的最後看了幾部影片,讓我看到了人心的脆落和環境、情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也代表每個教學環境、教師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人們在社會中不斷被有形甚至無形的規定、角色約束和影響,有些人是沈浸在角色帶來的權力及滿足,有些則是因為社會的規範而痛苦不已,我覺得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受到社會影響,但應該盡力保持自己的原則和看清自己的身分,日後我在教學時也應謹惕自己。
這堂課學習什麼是社會化,從最後看的兩個影片發現環境對人的性格行動有很大的影響力,也讓我反思教育對學生會有多大的影響。
這次的課程提到了社會化,上課也解釋了什麼是社會化,也講到很多與社會化相關的學者,在課堂的最後也利用影片來告訴我們社會化對人的影響,看完那些影片,雖然感到相當的壓抑,但也讓我們了解到「環境」以及「教育」的重要性,由最後兩部影片知道人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我認為這個時候老師的角色就很重要,應該要教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的課主要在講社會化,我覺得還蠻有趣的是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學習、社會理論來解釋社會化,有獎勵和懲罰、有暗示與模仿,也有認同,很像是把以前學的東西又應用到新的概念上,還蠻酷的。
這個禮拜的主題是「社會化」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要扮演的社會角色,而社會化有一部分由透過學習完成,所以學習的內容、如何進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今天放映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影片,我之前便已有所耳聞,當時和現在的自己都對裡面實驗者的角色轉換感到驚訝與難過,也認識到社會角色是如何改變一個人。
路西法:當第一位獄警將自己帶入腳色的那一刻,他就成了促進環境成為監獄社會的一個核心,運用自己的權力打壓罪犯滿足自己的私慾,沒有人能求助的囚犯在這"社會"中就成了無法反抗的"異類",在持續的壓迫下逐漸接受了自己的身分,融入促進這個環境的一角,短短六天一個階級制度分明的殘酷小型社會就這樣誕生了。
浪潮:不受尊敬的教師、受欺負渴望得到認可學生,以這兩核心為出發點,片中教師成為一個群體的圓心,創造一個人人平等、能感受到歸屬感、自我價值的群體,團體中成員相互的認可幫助帶來自信,以此出發逐漸壯大吸收更多人成為創造一個"新社會"的"浪潮",當浪潮對你席捲而來,將只剩下兩個選項:加入浪潮成為與他們相同成分的人;或是以微薄之力成為異類進行反抗最終還是被浪潮所吞噬。
兩個社會現象都在於當一個環境當中有一個將自己帶入角色、創造權威價值的核心人物出現後,進而帶動環境變化,環境再影響到人們,少數人形成一個小群體,如同破窗效應一般,再逐漸擴大吞噬其他人。都只要短短一周便能影響多數人順應社會改變,融入其中或成為被欺壓的異類,以此創造出一個恐怖的新社會。
看完兩部影片後,覺得環境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就算自己有意識,也很難做出改變,就如浪潮中的那個女孩一樣,只要不穿制服就會被排擠,讓人不得不順服在這個環境之中。所以我覺得社會化不一定是好事,社會化可能會磨去稜角,讓每個人都變得容易適應環境,但代價就是這樣的習慣自己的角色,未來可能連階級流動的可能都沒有了,那些犯人可能一輩子就受著欺負也不會想反抗、獄長的仗勢欺人也會越來越被視為理所應當,所以我認為當處在好的環境會讓自己過得更好,但在不好的環境會非常可憐。
今天看到的兩部影片都令人感到十分震撼,也讓我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社會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影響,以及群體的力量有多麼巨大。我們所處的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造成影響,雖然可能不一定非常明顯,但其實都在潛移默化之中悄悄發生改變。這也讓我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這種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對於大人來說都已十分巨大,更不用說還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了。
這兩部影片都是藉由類似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實驗,第一部主要是藉由心理的暗示跟示範來讓學生漸漸接受自己是囚犯或獄警的身分。第二部則是關於極權的小實驗,最後留在班級中的大家因為本身背景的缺陷而漸漸服從、推崇歸屬感強的「浪潮」。由此兩部影片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行為有多大的影響力,短短幾天的實驗就足以讓人迷失、盲從,看完是真的會不寒而慄,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思考與行為比想像中還要好操控。
這兩部電影都在強調人會因為口號等方式的感招,忘記自己存在的價值,開始去盲從權威。
這很像學校某種提供社會化的方式?要大家去遵守上課秩序,服從老師所說的指令,認為老師說的一定是對的,不需要抵抗,通通遵守,但真的是這樣嗎?學校老師難到沒有講錯嗎?社會化當然有其必要性,但絕非像浪潮一樣是拿生命來做賭注,也不能像國小教育,拿管理服從當作唯一目標,應思考多元性的觀點與處理方式,才是更好的社會化進程。
今天看的兩部影片都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會有多大的影響,而除了家庭,學校也是社會化很重要的一個場所,所以一個教師應該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變的更好,而在看待學生時也要有多一點的包容,因為也許這些也是他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不是自己願意這樣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12-1 彰化師大教育社會學 教社B班 課程資料PADLET

🎈 112-1 彰化師大教育社會學 教社A班 課程資料PAD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