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Weber的【科層體制】& Ivan Illich 《去學校化社會》

 這次上課主要是從 Max Weber的【科層體制】出發,開始探究學校組織的相關問題,我也引用了 Ivan Illich 《去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該書警醒著應當建立一種“易為公眾所用且、旨在擴大學與教之平等機會的、新型網路”, Ivan Illich將其稱之為『學習網路』,也請學生去思考學校組織存在必要性。另也提醒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裡,組織的成立原係為服務目標的達成,但往往這目標,因為維繫組織存續的緣故,會有悖離與反噬的現象。

至此我開始闡述目前台灣近期所盛行的實驗教育,特別是其中有一類名為【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亦即是對傳統教育體制組織的反動,把辦學的焦點再度拉回到教育主體學生的學習上面,這一類的學校揚棄許多學校組織的設立。
課堂的後半段我援引【教育內捲化】的現象,並且舉中國大陸【衡水中學】辦學的案例,請同學進一步去思考,在強調【沒有升學率,就沒有生存率】背後,所隱含的勞不可破的階級壁壘,以及升學主義與明星學校崇拜之間的關係,台灣目前是否也等同有同樣類似的教育思維與現象,借此來回應一開始課堂的提問:
衡水中學的這部讓我想到之前課程短片提到台灣大學高等教育的組成成員,多數由北部學子與經濟水平較高的家庭學子入學(這個也曾經新聞報導過)。衡水中學的初衷立意本是希望教育能讓鄉村子弟翻身的機會。就影片的討論來看,當教育變成了機械化時,就失去了溫度。當教育成了橫在那裏的一道門檻,寒門子弟就失去了機會。教育可以是勵志的故事,但也可能變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競賽,而忽略了差異性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機會。....還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需要再沉思..反思..(繼續思考ing)
今天課堂上播放關於衡水中學的影片,因為自己有在關注的原因,所以略知一二。其實對於這些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堅持下來的學生真的十分佩服,但也為他們感到心疼。也許真的有部分人有十足的學習動力,是發自內心真的想如此努力,但有許多人其實並不全然是為了自己,而是還要肩負著也許是家人、家族所寄予的厚望,壓力真的十分龐大。
當學校以入學測驗作為評量標準時,很可能造成許多學生和家長產生一些病態的想法。想要考取好的學校藉此翻轉社會階級固然沒錯,但以軍訓的方式管教學生甚至排出那樣驚人的課表真的很令人震驚,也可從影片中看出校園內洗腦學生所達到的成效,而各個學校也接二連三的效仿,最後導致內捲化。雖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點是人之常情,但這也會導致最後起跑點被所有人一同把起跑點往前移。在這個充滿升學壓力的體制下,大家可能都快忘了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不再是為了想學自己好奇或有興趣的課程,而是不斷的追求高分和答案。
隨著時代的遷移,所謂"內捲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1.人數的大量增長、城市的高度開發化,在社會中競爭的對手越來越多,自己所需要的淨鄭麗也就更高;2.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許多資源、知識已經不再像過往需要特殊渠道才能夠獲得,上游階級藉由資訊的資源力量,從中獲得許多重要斜槓技能知識。相對較為中下層階級的人群,想要翻身、擁有與其他人競爭的力量便需要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訓練為一台機器,就為了爭取那渺茫的希望。
面試中竟常出現的問題:你認為你與其他人相比有何優勢?這問題也帶來了許多人都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受人重視,持續的要求突破,從而帶來了各行各業中的內捲化現象,如次惡性循環競爭下去。在如此的環境下,選擇相對的"躺平主義"或許也是一中生存的方式。
中國貧富差距之大 競爭因為人多也很激烈 在這種高壓的讀書環境之下 每年被逼瘋跳樓的考生在網路上也常常看見 如此看重學歷的風氣已經讓社會變得逐漸病態 台灣的教育體制應該要引以為戒 用正確的手段讓學生發揮長才 在培育人才與社會進步中間取得良好的平衡。
看到衡水中學的運作,真的有被震驚到,雖然一直知道內卷化的嚴重,但真的看到實際上的情況時,才發現是多麼的毫無人性。有組織可以讓效率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冰冷的紀律和服從,我認為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沒有心理疾病真的很堅強,這個壓力我認為是在青春的年紀不該去承受的。無限制的內卷並不能讓人進步,反而像是一個未知的炸彈,不知道何時會引爆。
學校組織是為了讓分工更有效率,讓學生享受更好的學習,如果組織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順利升到第一志願,可能會走火入魔,學校從此變成考試工廠,因此除了注重教學效率外,人性化的教育也很重要。
看了橫水中學的影片覺得和台灣一些補習班很像,如果考上醫學系或是頂大就可以減免學費,也都要上課上到晚上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但是這樣內卷化的教育,雖然提升考試的成績,卻忽略了其他身心的發展,如果以後長大了回想自己最青春的17、18歲,只記得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考卷會不會有遺憾呢?
官僚體制本身並沒有錯,因為他只是一種分工模式,和升遷模式。他是一種概念,由人來執行,所以我們所知到的問題實際上很多都是受限於當時的人事時地物,以及人的思想。
所以將所有問題全部怪到官僚體制,屬實是捨本逐末了。真正要關心的是人。到底是受過怎樣的影響,人才會利用官僚體制來作惡。到底是為何,必需去欺騙大眾創造神話?
都已經是21世紀了,人們卻還用著原始的偶像崇拜和創造神話。不能否認這些東西的低成本和高效,但是其效能之上限早已被歷史所記錄了。
如果說內卷是邊際效應遞減,那麼這些手段又何嘗不是呢?我們應該認識這些手段之原理和歷史,以避免被其所影響。並找出新的方法,去適應這個社會。
今天看了有關內捲和衡水中學的影片,讓我覺得很震驚,人人都說要努力才能成功,可是當大家都很努力的時候,好像只能更努力才有機會成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雖然說這樣的競爭可以刺激大家努力,可是還是要適度,如果過度競爭的話反而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傷身又傷心。而且衡水中學的軍事化教育真的讓我很驚訝,早上一起床就要去跑步,上課還要上到晚上九點多,雖然說這樣也許真的可以大大的提升學校的升學率,不過我想這樣一來學生的壓力也會很大,也會減少學生的學習樂趣,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本質。
沒有想到可以從學校組織看到科層制度的方面,再進一步看到恐怖的內捲化,尤其看到衡水中學的例子,為了榜單、為了利益,失去了人性化的教育這是我最不敢去想像的,倘若是我身處其中一定備感壓力,對不同階層的無法展現同理心,只想力爭向上。
在今天的課程與影片中,我看到的是中國大陸的學校或公司為了追求組織的目標,不斷的壓榨學生及勞工以至於達到目標,把原本良好的目標導向變成了壓榨的鐵籠,缺乏人性化,像是無情的成就機器,反而喪失了原本組織與目標存在的意義。但對於內捲的部分,我認為它的本質可能是好的,像是良性競爭的概念,但演變到最後好像變成過度競爭的感覺,在我們班上似乎就有這個問題,大家完成的總會比老師要求的多上一倍,只要有「加分」大家就拚命做,好像做了不是加分,但不做就是比別人低分的感覺,時常放不過自己,讓自己累得半死......,因此對這個議題很有同感。
關於今天衡中的影片,似乎也提及到了前面幾堂課的概念,像是試圖扭轉階級、社會化等等。雖然就升學率或分數而言,校內學生在改革後的競爭力明顯大幅提升,但看到幾乎是天天被排滿的行程還有軍事化嚴格的制度,學生的心理、生理方面也難免會出現些問題吧。
其實很早之前就知道「內卷化」,這其實跟「狼性文化」很有關。
這兩種都是指要十分拼命,絕對不能甘於平凡,要不斷付出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努力,以達到類似階級躍升的目的。
很多人在此付出了生理上的代價,和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在說「00後在整頓職場跟社會」正式因為我們年輕世代已經無法再接受所謂的內卷,對此感到心累與不屑,才會由此反抗。
我也是00後,就是「躺平文化」的代表,很多時候工作上我也是做到差不多就好,因為哪怕做好做滿,也不會薪水增加。
我覺得今天的課程中提到了很多現代教育的眉眉角角,也讓我們可以思考若是未來從事教職的話,自己又應該如何斟酌自己的態度與行為。透過影片,對於衡水中學這樣的例子,我感到無比震驚,也感嘆資源的競爭是如此的殘酷,尤其當內卷化的時代來臨,有多少人又會因此被逼上絕路,而這樣的社會狀況,或許看起來人們奮發向上、欣欣向榮,實則讓人感到唾棄、鄙夷,因為這已經扭曲了 人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人性。
看完內捲與衡水中學的介紹,儘管在現實層面是有些是蠻真實,但我仍認為,這在教育上是非常著魔的程度。我能理解內捲這詞背後的不安恐懼,覺得好累。認真努力讀書,以求前往好學校,獲得好工作不是不對,但感覺衡水這模式非常可怕。
老師上課不斷重複這兩句話:「要先成為學生的老師,再成為學生的朋友。」、「先處理好心情再處理事情。」這兩點我會默默放在心裡的,因為自己個性較溫柔,有被頑皮的小孩子挑戰過底線。而老師放的衡水中學這個影片我也十分的震憾,特別是那個機器人制式化的時間表,相較之下自己能夠彈性安排時間,也是頗幸運的要感恩。
衡水中學的模式實在有夠可怕,那種像坐牢一樣的學習狀態,在臺灣大概會讓人聯想到傳說中的聯考時代吧。今天上課給我最深印象的是關於內捲,「當大家成績都變高,榜單仍然不會改變。」這個概念讓我想到現在的社會中,當大家都讀了大學、研究所學歷非常普遍的狀況下,有大學學歷沒有意義,但沒讀大學問題可大了,連走技職體系的學生都大多選擇繼續升科大。花費大把人生接受教育,沒有贏在起跑點而是將起跑線往前推,只是增加痛苦和成本罷了。
透過衡水中學的影片,我覺得裡面的學生真的很可憐!他們必須在如此高壓的升學環境下學習,並且過著如同機器人一般固定且無趣的日子,看到他們的課表真的嚇了一跳,那個課表看起來真的非常的不人道且不人性,感覺跟我們所認知的學校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學校本該是傳達知識和學習的地方,不該變成是壓榨學生來換取榜單的地方!
以「讀好大學」為階級躍進的唯一路徑討論。
(當然實際上並非如此)
一、進入頂尖大學的目的為何:教育資源較多、擁有學歷較容易錄取好工作,以達到階級躍進。
二、進入頂尖大學的方法:我認為並不是只有進入當地區最頂尖、資源最多的高中,才有辦法進入頂尖大學,我不清楚中國的升學制度,但應該有一些作法也是行得通的。如:台灣的高中繁星制度、特殊選才及個人申請對於已有目標的學生非常有優勢。不免俗地還是會牽扯到成績,懂得運用免費的資源、福利制度。
三、針對成績再多作補充:人天生就是不平等,別人讀一個小時書,我卻要讀10個小時,我認為這是不可能讓人人皆平等的,只能自己決定要不要多花時間。
四、人人搶著去的環境不一定適合自己:影片中論述的給人的感覺是非進衡水中學不可,才能進頂尖大學,像是中國這種考試制度,你在鄉下苦讀,跟在城市苦讀,我認為是公平的,不太會因為學校、環境有太大的影響,唯一的不公平便是(三)所提及的。
五、結論:若路是可以自己選擇的,擇其所愛,愛其所擇。若不幸地只有一種選擇,那也會是最好的選擇。
1. 衡水中學的影片好驚人,重重的感受到資本的力量,更令人震驚的是,影片創作者竟也是生活在這樣子的求學生活之中,這種模式也許是個常態。
2. 在這之中,想起以前在教育概論上學到的「教育即塑造」的觀點,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感受到塑造學生是什麼樣子的。
3. 教育的確可以是翻轉處境的機會,可是當這個成為一個執念時,我覺得好可怕,學生的信念也都有點偏差了。
亞洲式教育,對於身為臺灣人的我們並不陌生。在看到河北省衡水中學的例子後,我便覺得我生在臺灣真的十分幸福。縱觀亞洲諸國,韓國學生力爭上流,想進入頂尖大學,為的是日後進入大財團。而中國大陸的學生,很多則是希望能夠透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中國大陸貧富差距相差很大,居住在鄉村的孩子若不能在未來考取大學時,成功進入「雙一流」的學校,便註定了他平凡的一生。但令我詫異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衡水中學可以用成績來決定學生需要繳的學費,這和我所認知的「教育理想」想去甚遠,甚至已經成為了利益導向,讓人不勝唏噓。
在衡水中學裡成績就是一切,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不管是校方還是學生都採取相當極端的方法。集中式軍訓化管理讓孩子們在學生時代就失去了相當多的樂趣,不管是與家裡的親情關係;或是和朋友間的友情關係,只要在這所學校裡似乎就只能天天唸書,讓我覺得很可惜。再之後學校又跟資本主義有所勾結,這時那些以要翻轉命運而努力想擠進這所學校裡的孩子,不知道會不會對這社會感到恨失望。
衡水高中的故事就是政治教育以及人性的寫照
從軍事化管理到嚴格的限制學生愛情都值得讓人深思「到底要如何讓學生得到最好的,是在極其壓抑的前提下,抑或是讓他們自由成長?」
其次,後來影片也提及衡水高中與建商合作,發展出著重於培養富家子弟的學校,已全然和初始目標不盡相同。
這些種種都是很寫實的案例,讓人值得反覆省思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適合學童且最正確的。
聽到影片中敘述衡中的種種和作息表,確實感受到如軍營般的教育體制有多麼嚴格強制,後來再看到衡水二中為了預防學生跳樓自殺而建起鐵欄,更著實的感受到衡水模式的影響有多麼大,且經過複製貼上行為竟更加誇張,使校園有如監獄一般。超級中學阻擋真正的寒門子弟入學,使得教育成為階級流動的一道牆。雖然台灣社會似乎沒有這樣的情況,但也有可能是發生於少數人身上,只是我們沒發現,故教育是否是使階級流動的方式,可能是個值得深思、討論的議題。
我認為最後那部不算短的短片很真實的揭露了社會階級、學制還有學校運作的真實面,升學主義的學校有時真的會太過於壓迫學生的自主性,還有一些觀念的洗腦也會使人變得偏激。透過這個影片讓我開始反思學校教育的風氣似乎也是需要被重視的。
看完那部影片,不禁想到台灣又有多少像衡水高中一樣的學校,只把學生當做考試機器,忽略了琴棋書畫。我的高中就是屬於那種學校,每天不是讀書還是讀書,鄰近學測,每天早上7點開始上課,晚上9點下課後,再圖書館讀到11點才回家。我相信台灣不只我那間學校是這樣,這應該是教育界的一種悲哀吧!
教育與考試,原本是社會流動的其中一個途徑。然而,有些教育機構,在內卷、資源不均的情況下,逐漸把飛黃騰達的機會壓縮給「高社經地位」學生,當本身就有較多資源的學生,再受到學校的偏愛時,走上康莊大道便是必然的了。但,在這個過程中,被遺忘的「窮學生」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本來應得的機會。當中實在是有太多值得反思的議題了。
衡水中學的例子,讓人感受到中國升學制度和階級差異的壓力。從一個平凡的普通高中,到慢慢成為升學第一高中,再結合民間企業,加入了資本考量。這些都顯示了教育制度和升學考試為主的制度的變質。而影片中的學生,於演講時展現奮力拼搏,以升學為第一目標的模樣,令人感嘆中國高考的殘酷和壓力。
#國二乙江OO
或許我們都知道像這樣的學校,不論哪個國家都是有的,但其實只是整個體制、整個社會的冰山一角,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應試、資本、貧窮等等的因素都是,最後毒害的卻是我們的孩子,社會的未來,距離公平的教育還須努力。
#教研所楊OO
衡水中學:高考的牢籠,走向資本教育,是教育的悲歌。
人大附中:追隨內心,學習琴棋書畫,才是人本教育的理念。
多元教育與學校社團的發展,讓臺灣的學子邁向人本教育的一大步,身心靈平衡,才是真正的王道。資本教育與人本教育,難道一定要有血淋淋的教訓,人才會覺醒嗎?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受...佛畏因,人畏果,要什麼道,走什麼路?路徑在自己腳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113-2 彰化師大 教育社會學 上課資料PADLET

👉113-1 彰化師大【教育社會學】上課資料 PAD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