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制度與教育的關係

 社會制度與教育的關係為【教育社會學】第二個議題課程,顯示這個角度是【社會學】裡所特有且重要的視野,藉由關注文化、政治與經濟制度,這中間跟教育有著許多關係與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社會制度會因為時空背景不同,也會有著不同制度生成,這都是在該環境下所產物,這些制度也都深深影響著該地區或國家的教養思維與教育制度。

課堂上特別介紹 瑪格麗特 米德 【菊花與劍】,跟學生闡述日本的民族性,對日本教育的影響,並舉例我自己曾有實際到日本教學現場去觀察的心得與經驗,藉此來比較台灣的教養觀念與教育方式,慢慢走向歐美西方觀念,紛紛揚棄既有強調道德倫理的觀念,強調個人自由權利,但還不及學習好法治自律的觀念,因此產生的社會制度上層改變,但內涵的理念與觀念上未跟上的矛盾與衝突現象。
另外課堂藉由兩部短片來引導學生的討論,第一部是中英教育PK,英國BBC紀錄片"翻轉教室-中英教育PK"影片,介紹中國強調紀律和長時間學習的教學方式,應用在英國自由學風中,激盪出什麼火花?或是衝突愈來愈大?帶您一起探究。中國式和外國式的教學方式,本質就很不同,但當中西合併時,又會擦出什麼火花?中英教育PK紀錄片,讓我們看到大不同。英國中學的操場上,升起中國和英國國旗,但對國旗的態度,英國博航特學校的中學生,和中國孩子被教導對國旗要有尊敬的態度,很不一樣。中國老師要求的上課紀律,和英國學生想要的自由作風,出現很大的隔閡,雙方從震驚演變到衝突,中國老師的管教和英國學生反叛,形成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對決,誰輸誰贏,其實還沒有定論,但值得你我深思。
第二部死詩人社(Dead Poets Society)是1989年彼得·威爾導演的電影。本片講述一間傳統學校的老師用反傳統的方法來教學生們詩歌、文學、生活的故事。片中有羅賓威廉斯所飾演的船長——基廷老師的出現打破了學生的常規學習生涯。第一堂課,他帶著同學們到榮譽室裡看著那些已故的畢業生,念起了第一首詩,教他們要「seize the day」。我們都只是凡人,呼吸有天總會停止,生命總會走到盡頭。那些學生活在傳統及制度化的學習環境中,從未見識一個讓學生撕掉課本導論的老師;亦沒有老師會如此特立獨行,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跳過現實主義文學、讓他們大聲念出自己的理想、叫他們一個個站到課桌上,告訴他們要「break out」,要「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在課堂上討論到中西方教育差異,這個問題是現在日益被重視及修正,我在系上另外一堂課也有討論相似情況:「傳統式考試以及替代考試有什麼差別」,而我認為確實傳統考試(與填鴨式教育相近)會有讓學生思想提早定型,或是更低機會能發表意見的情形;反觀替代型考試(與西方教育相近)則能更有彈性,更能給孩子多元發展的機會。然後這時候又會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西方教育是對每一個小孩都好嗎?還是他較適合特定的一群小孩,東方教育方式亦然?
今天的課程很豐富,謝謝老師。
看完中式教育的影片後,讓我相當有感觸,畢竟從小到大一直接受的都是中式教育。我們不能否認中式教育對成績導向為重的華人社會有一定的優點,但若拋開成績,中式教育能帶給我什麼收穫,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而今天上課的內容,講到教育在社會裡的多種面向,或是社會制度帶給教育的各種影響。讓人了解的到原來所影響的層面十分多元,且不可忽視教育帶來的改變和發展。
在問題討論的第一部影片中很明顯的呈現了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在看影片的當下,很可能因為影片裡學生的情緒而感覺中式教育不適合,但如同上課所提,每個文化都有獨特性,因此並沒有對與錯。剛好回到宿舍時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父母懲戒權的修法,當然不當的體罰是不被認可的,然而在報導中有些父母還是存在疑惑,我想這也與不同文化對於教育制度的觀點不同有關係。
影片中式教育中,讓我看到中英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區別,我認為就像老師和影片所說的一樣,兩者教育方式沒有對或錯,只是著重的點不同,教育的方向和發展不同而已,每個環境都有自己適合的教育方式,不過我覺得教育也應隨著時代做出改變,且應不斷學習進步,改善不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覺得中西式教育各有優缺點 有的人適合中式有的人適合西式 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的最重要。
在上這堂課之後我發現的社會制度在東西方的教育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尤其是在看完中西教育的那部影片後,發現中方在教育上比較偏向於填鴨式教育和忽略掉西方所強調的適性發展,雖然中方在成績上表現比較優異,但無法像西方教育那樣充滿著可以改變社會制度的人。
課堂上所討論的中式教育及西式教育,就如同老師所說沒有哪種方式比較好或者不好,而是各自有優點和缺點,而我也認為如此。在不同的國家、種族及環境裡,不可能所有的教學模式都完全一樣。就像是中式比較注重團隊精神以及權威至上,所衍生出來的教育模式也一定會是相同的概念;而西式則強調自我風格,所以在課堂上會主動的發表意見、勇敢的質疑老師。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是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而不是要它們分個高下!但或許能像影片中互相交流,嘗試融合彼此的優點,進一步使學生嘗試多元的學習方法,也許能更了解自己的學習步調。
中西教育何者為優一直是廣泛被討論的議題,中式教育較注重成績,而西方教育較重視於啟發學生興趣。兩者各有優缺,單看人們如何選擇。然在我看來西方國家學生在學習時多數比以中式教育學習的孩子快樂。
《死詩人社》裡面所說的一句話:「人類之所以有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使我印象深刻。
中英教育PK
影片看到後面覺得蠻奇妙的,他們好像在試圖改變一國的文化呼應此,我覺得整個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 裡面提到「教育方式是一個複雜的龐大體系,背後隱藏的是“制度”、“文化” 更是“資源”。」這也顯示出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不能只是看誰覺得誰好,就全盤搬來用。也不至於要主觀評斷哪一種國家的教育制度最好最棒,也許只有適不適合而已。
死人詩社
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理解到這個影片的真義XD 但!看完影片的時候,我的腦中冒出了一段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by William Bulter Veats。相信最後站在桌子上的那些學生,他們心中的小火苗已經燃起,也相信這是教育會讓人蠻感動的地方。
這次課題的最後老師讓我們觀賞「中式教育」這部片,其中主要在講將中式教育放在英國是否可行,就我的觀點而言,這個方法無法長期落實,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不同民情,就如同影片一開始很多學生都無法理解這種教育方式,甚至有很些人崩潰,也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只以成績為導向,就違背了歐美地區最注重的「人權」。
至於為什麼這種教育可以在中國或台灣可行,主要還是因為我們都希望學生成為「通才」,而不像西方國家注重「專才」,所以應該要考慮到每個地區特有的民情,再來選擇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
教育即為社會的根本,於教育目標以及方式更是社會風氣以及民族文化的成因,而這些又會影響到教育的方針,而若是能夠整合各地的教育方式並截長補短、應映各地文化和民情,想必會對整體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素養的提升產生重大的作用,而教育本身並無優劣之分,而是適不適合學生本身的發展方向。
我認為每個國家教育方式不一樣很正常的,有可能是因為文化差異也有可能是風俗民情不同。但能嘗試不同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個不錯的經驗。沒有哪一個教育方式是錯的或是對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學生的方式。
這次老師分享的《中式教育》正好也是我之前觀賞過的影片。在不斷地教改下,我衡量了一下我自己的受教環境,我認為我自己不完全是中式教育的產物,但我卻很能從影片中感受到那些老師們施加的壓迫感,我覺得是基於對權威的厭惡,同時也能延伸到最後一部影片所要傳達的訊息,讓我對教育、對社會學有了更深的省思。
中式教育是台灣常見的教育方式,雖然說老師們都很監督我們,讓我們很有束縛,但是這一種方式也真的能夠讓一些沒有自律感的學生有更多的動力去讀書,以前都很羨慕英式教育,因為他們可以不用穿制服,感覺很free,但是如果沒有自律的話可能也會愈來愈墮落,所以其實每一種教育都有屬於他自己能夠適應的學生。
自己接受了很多年的中式教育,覺得非常辛苦且勞累,聽到西方開放且自由的教育方式感到非常羨慕,但經過這部影片,中式教育從不被尊重與重視,到最後成功的結果,對於中式教育有種莫名的感動。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各有優劣,無法比較哪一套方式更好,我們能做就是汲取兩邊的優點來運用。
菊與刀影片:
象徵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謙和和隨性的一面,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樣的品質。刀象徵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戰的一面。“菊與刀”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日本人既好鬥又謙虛和善,既忠貞又心存叛逆,既順從又不願受人擺布等等,都能體現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徵。
中西教育大PK
西方文化社會教育的多元與開放,中式教育要求紀律與填鴨及反覆練習,並以肩負家庭與國家的責任等壓力,讓孩子們咬緊牙根努力。
死詩人詩社(春風化語)
基頓活潑的教學方式,讓他的學生以不同的角度重新體驗文學的樂趣,被啟發的同學們,開始追尋自己的天空,重啟組織「死詩人詩社」摸黑出去朗詩、寫詩…… 校方一直對基頓老師的教學方式有所爭議,後來, 悲劇的發生終於讓整個教學事件爆發到最高點…… 讓人感動的基頓老師,以一顆樹搖動一顆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激活了學生的靈魂,有人死了卻如永遠活著,活著的猶如十八歲已死。
中式教育在華人社會可以起得了作用,且學生和家長大致上會和老師配合,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傳統的中式教育強調尊師重道,而這個觀念在我們從小就已經根深蒂固。但在英國比較重視個人主義,對於老師的角色沒有所為的「紀律」觀念,學生更重視自己的想法,沒有說哪個教育特別好,而是環境與文化適不適合。
看完第一部影片,就我過去所受過的教育方式,其實我是羨慕西方教育不會將成績看為一切的教育模式,但如果讓我選擇教育方式的話,我可能不會選擇西方教育,因為我是需要人督促學習的類型,因此儘管我對中式教育並無好感,我還是會選擇中式教育來保持我的成績,而這個選擇可能也是我受中式教育或著說華人社會所束縛,進而產生的觀念,但當我看完第二部影片,老師帶領學生去發掘、擁有自我想法,不只是受教科書的限制,我又變得想選擇西式教育,非常期望能受到這樣的啟發式教育,如果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我是不是也能成為能獨立思考問題,並擁有獨特見解的人呢?
透過兩部影片更能感受到"社會"制度跟教育中的緊密關聯。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異性,是從我們出生以來的第一個"社會"、"教室"--也就是家庭開始就有著深刻的影響,中西方文化教育方式的差異直 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當學生已經成長到有自我想法及意識時要強行扭曲他們的學習方法是非常的困難的,想要改變教育模式需要先從根部的社會制度上開始重建。教育是為了達到期望的社會制度所進行的過程,而教育合適當前的制度灌輸進入我們腦中、心中,促進人們順利順應社會制度的社會化。
我認為今天看的第二部影片,其實很明顯可以看出西方教育和中式教育的差別。影片中有提到,一些學生不懂為何直接套公式即可。以此可以看出,前者偏向於以大量練習讓自己熟悉題目,後者更期望學生以理解代替死記,並讓學生藉由這個過程培養發展自己的興趣。當然,我更喜歡的教育模式是後者,因為後者可以讓孩子有更多時間探索自身興趣及喜好。我很幸運從小就有自己的興趣及夢想,但其實有很多人,甚至我身邊的朋友,都是讀到大學還不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科系也只是依照分數或職業的薪水等決定。另外比起過程,中式教育似乎更重視成果,也導致了我們常常因為害怕犯錯而束手束腳,不感嘗試新事物。這似乎是中式教育的弊端。
透過今天的影片可以看出在東西方國家展現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覺得各有各的好,因為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所不同,教育沒有對錯,只有學生能不能從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東西方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有著極大的差異,但我認為這是沒有絕對好壞的。就以我們自己台灣的教育來看,我們可能比較偏重於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法,如此或許會限制了學生自由發揮創意和想法的機會,但我們的基礎知識鞏固相較來說就顯得十分扎實,這也是我們較為出色的地方,所以這些東西都是一體兩面的,沒有絕對。
看完了影片後,中英教育的差別果然呈現了巨大的差異。看到了中式教育,彷彿回到了我國中時期,國中念的是私校的重點班級,每天搭校車到校後等待我的是早自習考試,一天中基本上有兩次考試,到了段考前兩週,基本上都是每天4份考卷。加上一個班上50幾人,老師幾乎無瑕顧及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加上是重點班級,老師皆預設「你已經會了」來進行授課。為了持續超前學校進度,我拿每天的課後時間去補習,甚至假日也有家教課,幾乎沒有時間去培養課餘的興趣。
反觀我妹妹她國中念的是採取蒙特梭利教育的實驗學校,沒有過量的作業,也完全沒有補習課業,外面上的課也都是上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以及老師能顧及每位學生,在學習狀況不佳時,老師也會即時的告知家長。
雖然說教育的方式並沒有好壞的分別,但如果我還能再選擇一次,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離開體制內教育,投向實驗教育的懷抱。我認為在國中時期過度的課業壓力及考試壓力,無助於處於國中階段的孩子去探索自己。
我認為這兩部電影中,老師使用的恰好是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中式教育的老師,希望學生只專注於要考試的科目上,我認為這個方式對於短期的知識學習與評量,可快速見到成效,但對於未來不會朝學術研究發展學生的生涯可能幫助不大,也因此減少了適性發展。而春風化雨的教師要求學生注重自己的想法及理想,不要因其他人的期望而只會讀書,我認為雖然因此學生發展出更有主見的思考方式及行為,但如果從實際面出發,並非所有人都能完成自己的理想。
中英教育的差別甚大且各有所長,中式教育便是以填鴨教育為主,推崇反覆的練習和紀律,使學生在學業上得到高成就,但卻壓抑的學生適性發展的可能性,這也是台灣早些年推崇的教育。英式教育更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興趣長才,學生以各自能力組成小組學習,從引發興趣去吸引學生學習知識,也是台灣近幾年推的素養教育有相關性,都希望能適性發展。但各地方發展的教育是因著每個地方的特性去發展,台灣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時候,也應該去思考一味的跟進國外的教育的同時,是否全部的改變都適合台灣,會不會有些制度在台灣的文化或習慣中是行不通的。
對於國外和中式教育的比較那篇有些想法,英式教育較為以學生為本,採用探索和引導的方式去教學、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中式則是教師為本,內容以教師準備的為主,兩者各自有其優缺,英式教育對於學生的接受和包容度較高,卻有學生可能在自身不擅長的領域難以發揮,而中式則是能大量吸收知識,在各領域都能有一定的發揮,但扼殺了學生本身的興趣和自由。近年政府逐漸在推動國外方式的教學,卻也容易忽略社會制度對於這樣產生出來的結果接受程度,社會、教師能否對於這樣的學生具有更多的包容性。
從影片中,中國老師就說過「他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就算沒有工作,社會福利也會給他錢,他們甚至不需要承擔家庭的經濟壓力」
這說明社會制度與文化是確實地在影響教育模式,當整體社會有「必須出人頭地」的氛圍,教育的壓迫感就會更重。
我認為台灣的學習壓力沒有中國大,但因為是獨生子女,母親把所有的期望都壓在一個人身上,這樣的壓力讓我很羨慕國外那種自由的學習風氣。可是我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台灣,也不適合我。
在「中式教室」的影片中,他讓我們看到了中式教育在國外的實行方式,也讓我們發現兩種文化中在教育上的差異,英式教育中比較不會嚴加控管同學,會讓同學適性發展,但中式教育比較會緊盯學生的學習進度,而在影片中我看到比較特殊的點是英國的福利完善的問題,中國的老師將學生不愛讀書的問題歸咎於此,並且提出了紀律的問題,我想這就是社會不同所導致的現象,所以社會與教育之間的關聯真的是相輔相成,彼此之間密不可分,最後我的結論是不論在英國或是中國,每個孩子有個體差異,沒有一套教育方式可以一體適用,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包容並且用理性的態度去看待與我們不同的文化
在「死亡詩社」的影片中,我發現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似點,就是父母會將自己所期待的理想施加於子女身上,而這個影片我覺得比較像是社會學一點一滴進步的過程,因為電影所呈現的教育社會是死板的,是專注於課本中的知識,而學生所需要的則是鮮活的思想,雖然最後影片中基丁老師的想法並沒有影響全部的學生,但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些同學接受了老師,並且願意去改變自己固有的思想,我想這就是教育社會學的進步吧。
也許他們在單科的成績表現不盡理想是因為19:00就下課了,而不是23:00。我認為最後的結論不錯,只是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成績普普,與痛苦學習、成績優異並沒有是非優劣,而是對生活的選擇,是社會制度對學生的形塑。我們的學習只有在拿到滿意成績的那一刻、短短一段時間的快樂,有時候我們痛苦了一學期,只換來一個痛苦的句點,而這些都只為了一片迷茫的未來。但是,我們專注在讀書,所以讀書痛苦;而歐美國家重視人際關係,我相信他們也會為此痛苦,就如同美國頻繁發生的校園槍擊案那樣,人們不會知道別人痛在哪裡,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的。
因此在認知到歐美與我們迥然不同的教育之後,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適合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認為改變一個人真正重要的,是由自身思考學習到的事物,而不是其學習的方式。
看了中英教育的比較深有感觸,由於臺灣的教育跟中式較為接近,而受到台灣教育的我也會時常羨慕國外的教育,像是提早放學,多了社團時間、培養專長以及很多非正式課程,但這就像是老師所說的,會有選擇性,也因為有選擇所以就要付出代價,像是少了課外時間,那換來的就是課業成績的表現,沒有好與壞,只是選擇與代價不同。
#特三甲王OO
文化受地理、經濟、歷史因素影響。而制度源自於文化,自然也受上述因素影響。制度和文化皆是以團體的角度,追求更適應或是用更高效率去面對上述因素。只不過任何選擇都是有期待價,有一好無兩好。
教育傳授文化,但同時也幫助社會培育和挑選合適的人材。這就導致了到底是政治即文化還是文化即政治之討論。不過目前主流都還是認可教育之意涵,並非是單純挑選人材,有著更高之目的。
上述之觀點,皆基於團體之視角。往往會忽視個人的感受,這也是近代所爭論之焦點。但幸運的是,教育和文化具有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功能。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並且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的地步。或許問題不會短時間消失,但必然會出現另類的選擇。人的智慧也會在這個時代閃耀。光就這點,實際上就已經超出了現有文化之框架,值得見證。
#特二乙羅OO
「凡選擇必有其代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中式教育、英式教育孰優孰劣,並沒有一個很標準的答案。不過我有感的是為了拚學業,需要花長時間反覆練習,以取得高分,而減少了自己社交、玩樂、培養興趣的時間,就像看到國高中時期埋首在書桌前的時光。中式教育之上課方式也多是單向講述式,比較少見師生互相對話討論,所以能理解英國學生不習慣這類教學方式的原因。
#特碩一李OO
看完中式教育的短片,我覺得非常有趣,台灣的教育在中西兩側擺盪,正如不同政治體制下對於教育形態的影響,台灣總是同時兼具兩方的特性,我們既期待一個乖巧而聽話的學生,追求高效率的教育結果,又希望孩子充滿創新,能夠擁有自由的靈魂,是否台灣教育會在「兼得」的貪心之下反而兩頭空?目前未有定論,但是有一點或許是我們的優勢:我們的教育如同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充滿彈性與包容。
#化二方OO
這次的影片是有關中英間教學方式的交流,由於大改之前的上課方式和生活規律,起初英國學生非常的反彈,處處惹事,經過約半個月,中國老師的處理方式從強變軟,決定用鼓勵稱讚的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後也成功取得較佳的成積,但我個人還是不怎麼喜歡中式教學,大力壓縮了學生的生活,埋沒學生的才能、人際,在影片中的學生只經歷了一個月這樣的高壓生活,如果要過一輩子…想想就絕望,在之後的影片中,述說的是老師鼓勵學生,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尋有趣的生活,反抗自己的命運,但在現實社會中,各種的不安、恐懼,止步了實踐的勇氣。
啊,好想體驗看看外國的教育方式╭(°A°`)╮
#化二劉OO
在中式教育這個影片中我們看到了社會制度和文化會深深的影響教育,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其實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是所追求的目標不同,而在不同社會中的人們總是被其所影響,會發展出不同的思考模式和特性。
在死亡詩社這個影片中我覺得我們的思想都被這個社會制度和教育所禁錮了,我們總是需要去接受這些社會中大部分的人所遵循的制度,隨著這些制度運行,成為大家所認同的樣子,而磨滅了每個人的獨特性。
#特一甲張OO
看完這部影片,我有我自己主觀的想法是,由於文化的不同就像是中國人可能是為了家計而努力讀書、獲得工作,但我認為獲得學習的興趣那對教育更有意義,雖然中式教育的確能讓他們進步,但這樣的紀律給了一個人十幾年的限制,可能失去了興趣,可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也可以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活著,並不是一定要一樣或凡是國家第一。但說來說去,我想這些教育都沒有所謂的對錯,文化的差異性本來就是被允許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113-2 彰化師大 教育社會學 上課資料PADLET

👉113-1 彰化師大【教育社會學】上課資料 PAD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