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層化與教育
本次課堂談【社會階層化與教育】,這個議題最能去直指教育制度是否真能實踐所謂【教育正義】、【階級流動】的內涵,首先介紹社會階層化的基本概念後,特別著重在社會階層化的【功能理論】,與【衝突理論】的兩個不同取向視野之間比較與探究,並藉由播放一些社會現象的短片、紀錄片來進行課堂研論與反思。
針對【貧窮世襲?台大生家庭多「高社經」】報導短片,討論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研究,到底台大學生來源是否有區域與階層集中化的現象,另外知名網紅醫生 蒼藍鴿 自身經驗的觀察【醫學系是一種階級複製 | 蒼藍鴿評評理】,討論台灣上層菁英階級其子弟就學是否在進入到大學教育制度裡更具有優勢資源。
接下來試著以鄰近的亞洲國家 韓國為舉例,以最近很夯的【黑暗榮耀】、【韓國可怕的教育現狀:窮學生用命苦讀,也無法改變命運紀錄片】、【小孩家住哪裡就分哪個班!南韓拜金社會的扭曲現狀,代代相傳的社會階級意識】討論韓國社會制度中顯見的階級分化影響學校教育制度的問題。
其中也討論到【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藉此檢視目前教育制度設計是否促進或阻礙教育階層流動,激盪學生針對社會階層化有更深入討論與反思,據此來思考未來身為老師,如何成為社經背景比較弱勢(來自偏鄉地區)中下階層的學生教育成就之【中介因素】,這仍存有翻轉與促進學生未來命運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程上介紹關於社會階層化的兩大理論:分別是馬克思的衝突論和戴維斯、穆爾的功能論。我個人偏好以功能論來看待社會階層化,因為我認為人類生存在地球上是很脆弱的,必須與群體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社會必須分工,而不同職位都具有不等的功能上的重要性。(因此,從事重要且困難的工作,理應獲得更高的報酬。)
而我也想到一點,雖然清潔工在社會大眾眼中是個毫不起眼的工作,不過若是沒有清潔工,我們又何以擁有一個乾淨舒適的公共環境可以使用呢?所以我認為每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若不單以報酬高低來看待的話。
另一個蠻有趣的是,黑嘉嘉在影片中有說,先天擁有較豐沛資源的人,走到最後也不一定會是贏家,也許是覺得自己用不著花更多時間在後天努力上。所以我認為態度、未來的目標,也是中間因素之一。
社會階層的這個部分我覺得是很值得引人深思的,每個人的出生都不同,也可能因此影響到他將來的一生。有些出生比較不那麼好的人能透過受教育和自身努力翻轉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而有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則可能會有不思進取,甚至富不過三代的情況出現。社會階層真的很容易對人造成影響,而我也非常贊同老師說的「不要因為孩子的表現而產生偏心的想法,我們應該給所有孩子一個公平的機會」我覺得很有道理,在求學的階段我看過好多這樣的老師,又或者說那可以算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們會選擇自己合得來的朋友,老師當然也會選擇偏向哪一些合眼緣的孩子,但也因為有過不被重視的經歷,我期許自己將來能夠成為「給所有孩子一個公平機會」的老師。
我覺得看到影片當中對於韓國學生對於房價的方式切入,排階級的方式,其實在臺灣就像有些學生使用家中玩具的多寡來排階級很像,只是說在日本就是放大到房價,在臺灣部分地區還是有縮小版的類似情形。
有關於臺大的學生幾乎都來自於臺北市,特別是大安區學生的機率頗高的問題,未必是真的他們的成績比較好,而是對他們而言會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就跟很多台北的私立大學,學生來源也是台北市新北市居多。彰師大的學生來源也是中部居多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在教育資源上不可否認臺北的學生有較多的資源,無論是在學測成績、分科測驗成績,甚至在升二年級轉學考筆試成績等都有此狀況。但近期各大學逐漸降低筆試的重要性,例如世新大學今年轉學考改成全書審,不再使用筆試的方式進行考試。而台大歷史系也改成書審,都是希望避免筆試作為唯一判斷學生的基準,也希望可以透過多元取才的方式,扶弱文化資本背景較弱的學生,有興趣的學習該科系的學生,同時也有助於科系發展。
新聞的報導說台大生的家庭大多都是高社經,可以看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如果家人都是在好的環境下教育孩子,很大的機率孩子也會隨著環境變成一位優秀的人,但也是有很多在環境差的小孩,透過後天的努力改變自己境遇的例子,所以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長大,透過努力也是可以成功的。
我國中班上會考5C的人少說也有三分之一,在班上前段的我不過也就混了個社區高中。跟高中同學聊天時得知她國中班上考了5A的人大概快20個,相較之下我們國中那整屆不過就兩個人拿5A,光是在臺中市的市區和郊區就有如此明顯的差距,而這樣的距離在大學學測也許還擴大了,因此今天的內容讓我感觸頗深。
另外語言交流的質與量(文化資本)以及階級和教育間的中介變項是今天課程中我最喜歡、也非常贊同的觀點。
「教育能夠翻轉階級嗎?」 這是上完課後不禁會去思考的一個問題,現今的社會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有錢人家的小孩具備更多優勢,要藉由教育讓階級流動似乎成了很難的事情。雖然改變社會不平等很困難,但如今的繁星計畫或弱勢補助等等都是一個嘗試,嘗試改善教育不平等的情況。透過教育讓階級流動或許很難,但希望教育能夠讓學生都能夠學得快樂,發覺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長才。
今天上課內容跟社會階層有關,這是基本上在生活中到處都會存在,在現代的情況,雖然教育逐漸變得普及,資源雖然有稍微平均化,但大部分依舊握在較為有名或是所謂菁英學校中居多,而社會階層較高的族群或是離這些學校所在地的人,會比較容易取得資源,讓他們能更容易在教育上取得部份的優勢,進而影響後面人生,達成階級複製。現在這樣的情形雖然有些改善,但不論如何這樣的情形是難以動搖,如何在改善這方面和資源的平衡已是一大難點。
時常聽到的是階層複製,在社會中也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我出生在鄉下地方,我國中的同學們很多都是階級複製下而接收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讀書沒有用,繼承家裡修車行或農機行就好了,賺的到錢就好,回到上周所教的社會制度與教育的關聯,我們那所國中就受到很大的影響,學校老師不再在乎讀不讀得上明星高中,只是教學生如何「猜」題,猜的到讀上一所高中就好。尤其是到高中時期,我到都市前幾志願讀書時,那個差距更是無涯,尤其是英文科,根本看不到同學們的車尾燈。但我想說的是,我也許比較認同衝突論的觀點,這樣的社會階層是沒有這麼容易改變的,大多數人選擇活在自己的舒適圈,抑或是根本沒有選擇,只能活在自己原本的生活圈,雖然說社會中可能有功能論的內涵,各司其職,也有俗話說的職業無貴賤,但幾乎很難有流動,富者越富,有權者越有權,我們那個國中考上國立或私立前段大學的可能不到10%吧,高中休學的有,讀私立大學混學憑地也有,可見中低階層的人要翻身是如此的不容易,多數人選擇的是躺平,任生活擺布。
今天課堂上所提到的功能論與衝突論中,我覺得只要階層較高者〔獲得較大利益、權力者〕願意將所得回饋於社會,而非拉開階層的距離,那麼功能論應該合理的。
課程中提到孩子的成就除了父母的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中間變質更是重要的引響因素,這讓我想到我祖父的故事;我爺爺那代是務農及做工家庭,可是對孩子的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在我父親在升學面臨困難時也給予鼓勵與支持,使他能夠繼學習並成為教師。
社會會形成階層是不可避免的,但除了社會系統有保障社會的流動,父母對孩子教育所抱持的態度,並給予積極鼓勵,即便一開始所握有的資源和身處的環境跟他人還是有差距,透過爭取機會人士有機會改變。
功能理論對階層的解讀常用分工和社會角色的分配,單究個體而言是的。但在團體層面,階層的目的更多的是確保社會能夠有效的高速運轉下去。若是將時間拉到無窮遠,所有的不合適都將被社會淘汰,以確保社會的高效運行。但是,假如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曾經走過遠路。那麼誰能定義這個遠路要走多久?幾年,還是幾千年?藉由從部落到現代的歷史,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知道,個體在當下是無法察覺這方面的問題。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有淘汰必定有人付出。在接近無限的時光裡,這種付出的尺度也將被拉到接近無限大。一切終將由個體們來買單,而以統計的角度去分析。什麼樣的人占社會多數,他們的付出也會更多。在這看似絕望的未來,人們卻仍不停的嘗試新方法、新想法。或許就是人所以為人的原因。也是團體所想保存下來的特質。
上課的影片中提到了誰是台大生,第一次知道這篇研究時是高中的公民課,當時老師還同時做了一個小實驗,老師問說請沒有補習過的人舉手,而當時全班沒有一個人舉手,那時才意識到,原來我們所認識到的自己努力,其實是因為自己的階層好,才能跑在別人的前面。今天再次聽誰是台大生,依舊震撼,尤其是進入到偏鄉學校幫忙後,這種階級難以複製的感受尤其強烈(有點馬克思主義)
透過今天的影片,我發現說原來韓國的社會階級意識是非常明確的,無論是老師提到的黑暗榮耀或者是影片中的居住階級,都可以看出韓國人對於比自己低下階級的人有著非常強烈的排斥。
不過黑嘉嘉的影片裡面其實也提到說手中握有優勢的人其實也不一定會成功,就像大家常講的,有天賦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是有天賦又比一般人還要努力的人終將有不平凡的成就!
今天的課程圍繞著社會階級對學子們之間的影響,其實由台大的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父母的社會階級還是影響著子女很多,大多父母是高階級的話子女也幾乎是高階級的,這個便是社會普遍的現象,但由法官的那個影片得知,社會階級還是會改變的,雖然曾經學歷好的他卻仍然犯下了錯誤,但經過努力過後,也成功地獲取了經理的職務,我覺得這個就是很典型的社經流動,透過努力,或者是犯了錯都會改變社會地位,但是我卻對韓國的社經地位感到害怕,畢竟若自己的社會地位處於弱勢的話就可能遭受到很嚴重的看不起,而由前面的課程所知,社會教育學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希望未來的教育可以更加的公平,讓大家的可以更容易的透過教育改變自己的教育階級。
今天上課時提到了很多關於社會階層的概念,也看了很多和社會階層有關的影片,我其實還滿有感觸的,不同階層的人會有不同的起跑點,有些人的起跑點一出生就比較前面,這些人也更容易可以成功,而其他一些原先條件比較不好的人就需要比別人都更努力才可以成功,這樣也很容易造成惡性的循環,富人愈富窮人愈窮,而對於打破這樣的社會階層我覺得政府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藉由政府的力量幫助較弱勢的族群,縮短起跑點的差距,可以增加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這樣一來,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有機會可以藉由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而富人也會因為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提高,進而警惕自己要好好努力。
我其實並不認同社會功能論,這個社會如果真的沒有上下的階級關係,僅僅只是互惠互利的方式在互相合作,那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慣老闆」!
並且我認為社經地位會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教育程度,而且我也覺得大多數的教育只是一場騙局,能夠實現縱向流動的人實在太少。
我認為今天提到的關於台大學生大多都是大安區的孩子感到震驚,因為明明說教育是翻轉階級的機會,但就這項數據來說卻又好似不可能一樣。另外就是另一部影片提到的,明明是從該地區第一首選的國中畢業的學生,卻還是會因為各種關係而走上歧路,而家人也無力幫助。讓我覺得社會階級並不像上課所學到的「只要認真讀書就能過上好生活」一樣,因為背後能夠影響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個人有偏向衝突論的概念。
天看的影片中我覺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個踩在紙箱上的圖。真正的公平其實應該是要幫助那些起始點就較落後的人,然而現實是,那些起始點較好的人往往獲得較好的資源。但起始點的不好仍然可以透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不應該放棄自己。
原本看到前兩個小短片還在心裡默默檢討台灣的升學制度與學習環境,看完韓國的那個影片後,才發覺身在台灣的我們很幸福。曾經看過一個影片,內容是韓國街頭上滿是沒有考上好學校的學生,當一被關心,眼眶就潰堤,可見在韓國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學並非容易。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經濟卻與提前學習的內容多寡息息相關,使得社會階級難以流動,而底層人民倍受歧視。
在上完這堂課後我依舊認為教育是能夠翻轉人生的有效方式,其中也是因為家中有幾位長輩即是靠讀書來翻轉人生的。至於階級複製的議題,我認為在現在的社會中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和過往有許多不同,像是科技面向的發展是過去無法想像的,這也造成每位學生的起點不一樣,但是儘管如此,我覺得透過教育還是可以減少這種落差,教育工作者依舊要抱持著正向的心態來面對教育,就如同課本中的中介因素,學生們心中的種子在未來都有可能發芽。
上完今天的課程後,我對於一直以來所堅信的「教育是一種翻身的手段」開始產生懷疑。以前總是認為位於低社會階層的小孩,他唯一能靠自己爬上去的方法只有「好好讀書、上好學校」,但卻忽略了他們還是要與社經地位好的人競爭,不可避免的在教學資源上會落了一大截,無法達成平等的競爭。
我覺得現實生活很殘酷,但也有很有趣的一面。現實中的各種制度,如果可以盡可能的往真正的「平等」發展,那我真的覺得很棒,也很期待。可是這麼多人生活在社會上,人有各種的想法、意見、感受,要大家有一個共同解,是有難度的。之所以在一開始我說覺得有趣的點是在於:家庭背景與階級對我們有一定的影響,看似起始都定好了,但我想我們可以讓「過程」更有價值。
若我們能夠教不同階級的學生們: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給予我們的資源、為自己爭取資源、對於困境的心態調整、帶著韌性突破難題...等。不論他最後的工作是什麼,是高階的、是低階的,這樣的心理素質、信仰與態度,對比一個人的成果來說,豈不更加美妙。
因此,我們要做我們能做的事情,一夕之間翻轉社會的觀念,是一個太大太遠的目標,目前我們最能夠摸得著的也許就是上課說的:把握中介變項,從中創造可能性~
這堂課講了社會階層,也讓我思考了一下相關的議題,像是最後影片中,韓國的教育制度,有著很明顯的階層之分,富人的子女能夠享有更好的教育機會,而底層的卻也備受歧視,讓我思考了台灣是否也有這種現象,我認為也有,只是沒有那麼嚴重,就像蒼藍鴿所說的,讀醫學系的有快一半都是醫生世家,這就是社會階層造成階級再製的例子。
自己身為台中人,深知居仁國中一直以來真的都是頂尖的公立國中,不只班級人數超多,甚至升上明星高中的比例也是超高。前幾天剛好跟目前在居仁國中任教的老師聊天,他自己班上的確是形成M型的雙峰分佈,而且好得很好,差的更是「不遑多讓」。但我還是堅信教育是可以翻轉階級複製的,即使擁有較多資源的孩子較容易更容易有好成績,升上好大學等等,但朽木不可雕也,最終還是會輸在終點。窮孩子也不必一心想著進頂尖大學,畢竟那不一定適合自己,我常常回想或許我當年考上第一志願高中的話,那我現在肯定被周遭的強者打到毫無信心、漫無目的,覺得努力也不會有效果,乾脆不要努力。
社會階層決定了教育資源的多寡,而此時中介因素就成了階級翻轉的關鍵因素,雖然理想是如此,但社會的目的即是傳承與延續,不合時宜和邏輯的方法必然會被淘汰,即使這個方式是正確並且平等、合理的也可能因為資源的不足,或是其他因素而無法達成,雖然社會試圖使資源分配平均,但又有多少人能夠放棄自己手中的利益去幫助別人呢?不可置否的說先天條件較為優渥的人的確較具優勢,但也不一定能夠笑到最後,個人的目標以及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因素。
我本身出生台北,新聞中報導的我也聽說過,許多同學也都進入頂大,就算進入私大,也都是前段的。我個人覺得雖然家庭資本真的有影響,不過還好不像韓國一樣絕望。
在社會階層下的教育環境,貧困的學生無法得到好的教育環境,拿怕再努力都可能會輸在起跑線,看完了韓國的教育體制後,讓我覺得其實社會階級下的學生,最後結果都不一定會比高社經階層的人還要差,甚至可以透過教師的教導、家庭的鼓勵都是有機會翻轉社會階層的。
對於台大生大多是高社經地位的學生,我其實不意外。從我高中做學習歷程的經驗來說,擁有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小孩,所獲得的資源相對來說也比較多,例如:花幾萬參加NASA太空營。學習歷程比較豐富,也因此進入頂大的機會也變大。
也因為如此,中介變項就成為個人很大的一個機會翻轉人生,透過老師的教育與家長的態度改變一位孩子的一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