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老師的樣貌應該是如何?
隨著台灣這幾年來快速的社會變遷,教育觀念與制度改變,這堂課的後設提問是: 考量目前學校組織內外環境 #
#學校組織的社會環境,這個課題預設就是以一個生態系的角度,來看待學校組織內外不同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之間的互動,再針對師培生來說,我試圖把焦點擺放在,一位老師的課程教學、班級經營,會牽動到那些利害關係人。
特別是在108新課綱的推動,在強調【真實情境的教學】,進行所謂【跨領域的教學】,無非都有一個後設認知,就是現階段老師不再僅是位【經師】,關起教室門來,僅是把手上那本教科書課程進度的教完,而應是體認到生活情境就是本【活教材】。
課程裡我也透過【許芯瑋的DFC】、【木村秋澤 奇蹟的蘋果】、【教師們最難的一堂課】等短片,讓師培生去反思目前教師的應有的角色與作為,形塑出未來成為老師的教育信念。
因為我在現場看到太多滿腔熱血的老師,面對處理學生偏差行為時,對於自認為很懂教育的家長的介入,常有很深的挫敗感,只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家長根深蒂固的教養觀念,但我們可關注、促動我們的學生的成長。
--------------------------------------
謝謝志慎老師分享<奇蹟的蘋果>。用單純的信念,學習木村秋澤堅持無毒的蘋果,艱難也咬緊牙根不放棄,不受到大環境從眾的種植方法,為了無毒必須忍受各種實驗的挫折和挫敗。不是對的事去做就一定馬上成功或看見效果 。<最難說出的那一堂課>的短片,其實背後都是老師的心聲或心路歷程(是教書還是教人?),課堂,從老師的上課教學或人格特質,其實老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相長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有無不是的教師。然而每個傳遞都是一個訊息。我相信當我們給什麼一定會"回聲"(心流);秉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免得"誤失於人"..要不斷地倒空、反思、活在真實裡, 種蘋果收成的就是蘋果,用無毒種植得無毒,結果是可預見。
看完影片後發現在各處的老師都和自己一樣有同樣的煩惱,自己是否有做好份內工作、孩子們有沒有因為自己而改變、同時被校方家長學生三方擠壓,無法好好發揮專業。雖然現在還在修課程,但是在過程中也非常不安擔心很多事,但聽到這堂課老師說的:「教師不是上帝,不需要把所有學生的情況都攬在自己身上,盡力就好」還有「教師該專注的是在學生本身,而不是家長身上」,這些話能帶給自己很多力量。
1. 「滿分者有幾人?」、「成績下降,可不可以不要再跳舞了?」、追趕進度...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難題將會在未來不斷到來,而我們將要挑戰、堅持、突破。加油! 我還是會期許自己不要變成「教書匠」~
2. DFC 四步驟:感受、想像、實踐、分享。很棒的點在於,藉由經驗讓孩子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不再只專注於換取考卷的分數、升學的名次。從小時候就累積對世界的觀察、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對答案的探索。
3. DFC 的影片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也許20年後,我們回頭再看這個時間點,你有沒有辦法很自豪地說:『我沒有放棄』?」我覺得這句話,不僅送給老師,也送給學生。送給老師,是期許自己身為教師時,雖然知道教育現況艱難,但仍能著手開拓自己想要教育未來。送給學生,是期許學生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我做得到」的心態 。
4. 木村秋則爺爺的蘋果,我有看過他的書,叫做《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從中擷取出來的精華,也可以用在教育上:觀察→審視出現什麼問題→去研究、去實驗→想辦法解決→修正方案也調適自己的心態... 這些也是可以讓學生經驗到的歷程。
5. 在蘋果的影片中,我最喜歡一句話:「每天都是最好的回憶。」這句話,一樣,不僅送給老師,也送給學生。送給老師,是期許自己成為教師後,能享受這個挑戰的旅程。送給學生,是希望學生們能藉由教師的引導喜歡學習,發現學習能帶給生活中的益處,進而享受生活、喜愛學習 。
關於教師最難的一堂課這個影片,深深覺得要當一個所謂的好老師是很難的事。讓我回想到國高中的老師們,有些老師也會讓我覺得他們教得不好,但是現在能體會到要成為一個學生們喜歡的老師有多不容易。再加上我的父母也都是學校老師,突然對他們產生欽佩。
曾經短暫地涉足教育,作為一名教育者。面對這「兩難」確實都會感到非常地懊惱。「是教書還是教人呢?」 這一點值得我們去反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想教的,卻也不一定是家長/學生/校方想要的。我覺得這一部分已經脫離了教育的本質,只是為了大量生產人力罷了,值得去深刻檢討反思。
看到「教師最難的一堂課」那部短片,我開始思考我真的適合當老師嗎?雖然現在還沒正式成為教師,說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但是,老師真的是一個很兩難的職業。永遠站在中間,不知道該聽誰的。有時候在校方與學生的中間,要兼顧學校規定的考試範圍,但是並不知道這真的是適合學生讀的嗎?又或者要站在家長與學生中間,擔任溝通的橋樑,一不小心兩方都會得罪。
曾經聽過一句話:「課本裡沒教的東西往往最困難也最重要」,舉凡做人做事的態度、情緒控管、待人處事等貼近生活的各種實用技能,我們鮮少能夠在課本中看見。在我自己求學經歷中,我認為教人、教書並非只能二擇一,高中國文老師總是會利用課文中的知識,配合時事或延伸出更多貼近生活的議題,以達到教書和教人之目的。
老師是個良心事業,所接觸的學生通常已經歷多年的家庭習慣養成,很多習慣和事情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改變,老師的教學也不見得能立即看到效果,好比奇蹟的蘋果一樣,有些事情是需要等待的。
在看完那部我是不是一位好老師的影片時,我看到的是老師在教育的重要性,很多老師都認為在學校教給學生的不只是課綱內容,還有教導他們做人,這讓我們有更大的啟發,老師這個職業在大家眼中可能只是單純教書,不過這部影片也讓我們知道還是有很多老師是真的為學生著想。
我是不是一個好老師?
這句話也曾在內心低迴,每當遇到棘手或嗆辣的學生時...
人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總會找到成功的方法,小美與秋則二個人的蘋果園,為孩子為無農藥種植計畫,過程雖然曲折,最後找到山葵粉,老丈人也支持他,隔壁果園也採用他的方法,但是被蟲子危害,第七年要放棄還是繼續...秋則女兒跟爸爸說:千萬別放棄,為什麼家裡會這麼貧窮呢?最後秋則找到一顆健康的蘋果樹,找到方法,主要原因是土地...付出十年的心血,總算開花了,熬出頭~奇蹟的蘋果。
面對教育的過程確實也如此艱辛,尤其面對手上數十名特殊生,以及學校師長的期待...我猶如秋則般...單純的信念,盡全力,致完美,隨因緣...
DFC生活創意家,給孩子的創意與挑戰...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與學習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自己是不是個好老師真的很難界定,目前的我資歷甚淺,談及是不是個好或不好的老師還太過於早,但我能從這些有職場經驗的老師的對話內容中能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老師常常會遇到許多兩難的事,到底是要教考試考的還是自己想教的?但另一方面,這個行業最美好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在旁邊觀察每個生命的成長與轉變。
在其中一個短片,一個老師說,他們班的班長跟她說:「你知不知道你是一個很爛的老師?」我覺得很讓我驚訝。我一方面思考的是老師教的東西,跟學生預期會學到的東西不一樣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衝突,我沒想過的是,有時不一定會是雙方的衝突,有時會出現單方向的刺傷。片中的學生或許逞了一時口舌之快,但作為老師,這個傷害是長久、難以消弭的,也很容易陷入自責與不自信當中。這是我從片中看到的另外一個議題。
今天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老師的教學理念有關的影片。如果自己未來當老師肯定也會遇到一樣的選擇,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更多教我想教的,我高中的老師就偏向這種類型,也一樣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說比起相當漂亮的數字成績,種一棵種子在學生心中會更加重要。
我認為我從小到現在遇到的每一為老師都很好,我從沒質疑過他們,因為在我眼中他們總是耐心用心在帶班,但現實中總有老師或許會因為一位學生的反駁而質疑自己,但我希望每一個老師都可以知道,他們每一位的存在都有他們的價值,每一位老師肯定都能帶給學生們好的影響的。
我覺得教書和教人的選擇,太難了,我們都想教人,卻因為現實只能教書,但或許其實應該換個思維,難道只能二選一嗎?教書也能教人,教人也能教書。
今天在課堂上看了有關老師教學理念的影片,我不是一個好老師,一個好老師的標準究竟是甚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好老師的標準,而我認為,一個老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如何做人。
教書還是教人一直以來是我心中的疑惑之一。 作為一位有能力的老師, 教書及教人均為責任,在教書的同時傳遞做人處事,態度及情緒表達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未來職場上更有影響力及機會。 而在這麼做的同時,我相信學童一定會產生更高程度的自我認同以及社會認同,並且能建立自信心,確保維持他們「做得到」的能力。
我覺得是不是一位好老師真的很難定義,因為每位學生的需求都不一樣,在普通的班級內老師很難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能做的是盡力求好,不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忽視了。
關於是不是一位「好老師」這部影片,我有相當大的感觸。在我高中的時候,跟當時的老師有一些衝突,碰巧的是另一位同學也因為類似的問題與老師有些意見上的碰撞,然而我和那位同學在畢業時對老師的評語不盡相同。他認爲這老師爛透了,而我則親自面對老師,謝謝她為我演示了一次「優秀的老師」。會有這樣的差異,一定是因為有某些細節不同而導致,而這些細節就藏在老師、學生本身,只要能match就會有好結果,相反地,只要一個齒輪不合,整台機器都會報廢。
奇蹟的蘋果這部影片,是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如果在第十年還是失敗呢?是否要讓全家繼續過著苦日子,但不繼續下去前面的努力是否白費了,這些問題其實也很難講。說回教育,老師教的真的是對的嗎,就如同在最難的一堂課中提的「如果有一張好老師畢業證書,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那個資格,可以從你們手上接過來」,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成效也不是馬上會出現的。
留言
張貼留言